选代言人乱象
我曾经帮很多行业的品牌选过代言人,但说实话,我发现选得越多,好像越没有什么科学性。也没有一个流程,或是规范化的操作标准。
可能提案时说得有腔有调的,但最终选择拍板时,经常是“老板喜欢”。
以前做一个大品牌的时候,他们签了鹿晗,代言费其实是比市面上低一些的,因为品牌的媒介预算很高,在全国的曝光度也很高,相当于是做了一次「流量置换」。
基于这些乱象,我们发现没有一个通用的法则和一个基础性的规则,来决定品牌应该选什么样的形象代言人。
选代言人的基础方法
方法1:是否为目标消费人群所熟知
第一个方法需要逆推一下,看看他是否是你的目标消费人群所熟知的一个人物。
举个反例:战略勤奋,战术懒惰。
即,战略上知道要请最火最新的代言人,但战术上很懒惰,选了一些当下最火的流量明星,与品牌的调性和消费者人群并不匹配。
方法2:判断气场的契合度
当你把一个明星,放到“品牌形象代言人”位置上的时候,名气、知名度是一方面,还有一方面是明星和品牌是否match,有没有眼缘,或者气场是否符合。
比如“快到碗里来”的m&m豆选择了拥有搞笑气质的陈奕迅,就是非常match的。
方法3:能否激发新用户
第三个方法是品牌能不能激发新用户,比前两个方法的难度都要高一些。
如果品牌的用户群体性够广,用户已经够了解品牌的时候,此时放一个形象代言人其实对用户的触动是比较小的。
他们顶多会有一种「用户情感偏差」,认为品牌就应该请这样的代言人。
有时候品牌完全可以尝试一些“越级”和“跨界”来拓展新人群,比如最近C罗给长城汽车WEY拍了广告,梅西给腾讯拍了广告,这都是很有趣的跨界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熟悉的明星+熟悉的品牌,但这样的组合没见过,就会觉得很有趣了。
方法4:个人喜好
第4个方法有点玄学,如果是长期服务品牌的广告公司+在这个广告公司工作了5年以上的市场总监+老板,这三部分的人一致觉得新晋的小明星好喜欢,就可以选。
这是玄学,也是综合因素。虽然理由不一,但大家都觉得某位明星可以代表品牌,这算是经验论了。
总的来说,品牌选代言人有七分科学,三分玄学。
选好形象代言人并非易事,以上提到的部分还不包括明星自身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,比如人设崩了,突然被抓了之类的。
如果想保稳一些,可以选择虚拟形象代言人,或者科学家、专家等,相对风险小一点。
最后,关于预算的问题。如果你在纠结预算的多少,建议你就不要请形象代言人了。可以拿点钱出来,想一些别的玩法。
请形象代言人本来就是一个烧钱运动,来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,帮助品牌溢价和挣明天的钱。